中国科技出口

2022-09-14 10:51:28 IT技术网 互联网
浏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科技出口》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超2.4万亿元,这一数据意味着什么?

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超2.4万亿元,这一数据意味着中国正在从以制造为核心的国家转变为以创造为核心的国家。因为我国一直秉承着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发展思路,所以从一个劳务输出国家逐渐转换成技术输出国家是一个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国人民曾经因为科技落后,思想落后而备受列强欺压。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必须要进步,不断的从先进国家学习技术,将底层知识完善,然后再向更高峰攀登。在科技研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说明了我们勇攀高峰的决心。

一、没有自己的技术就会被人掣肘

很多人认为,世界是一个大家庭,世界技术产业链已经形成,完全可以在别的国家购买自己缺少的技术,完善自己的产品。

但是,同志们!远看原子弹研发时的遭遇,前苏联撤走了所有的技术,我们只能依靠自己。近看华为手机的遭遇,手机操作系统和芯片技术被禁止提供给华为,华为靠自己的鸿蒙系统和麒麟芯片才没有让列强的阴谋得逞。

自己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将来就只能被动挨打。没有领先于国际的技术,将来就只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不希望永远这样,我们要有自己的技术,就算是别国想要遏制我们的发展,我们也能用自己的技术对他们说No!

二、研发经费的投入,正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决心

曾几何时,我们中国还只是世界的工厂,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看到Made in China,我们曾经也为之骄傲过。但是,作为世界工厂带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带来的是廉价劳动力问题,带来的是技术止步不前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不再是出卖劳动力的廉价工人,我们要用我们的技术和头脑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我们的高铁,我们的建筑技术,我们的桥梁技术,都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技术,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

三、磨刀不费砍材功,钱花在研发上才能真正的赚钱

过去,我们把自己的铝矿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日本,然后以上百倍的价格又购入铝合金的材料,之后再制造成铝合金制品出售。这中间因为技术落后而损失的何止是2.4万亿,损失的矿产资源何止2.4万亿。技术落后让我们成为了原材料出口国,而真正赚到钱的是成品材料出口国。

如今我们把2.4亿万元花在了科研上,这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今日在科研上的付出,来日定当获得数以万计的回报,我们中国智造终将在国际市场上站着把钱赚了!

现在中国创造也有了一席之地比如中国高铁?

第一,“高铁外交”开启中国外交的3.0时代中国和平崛起,需要务实外交、互利外交、实力外交。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实际上开启了中国外交发展的新时代。今天,“高铁外交”作为国家新名片,它是技术集成、产业配套、重大装备、国际融资、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协调等的综合能力的表现,标志中国外交开始走上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发展道路,开启了中国外交的3.0时代。 第二,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高铁涉及五大系统的技术,中国掌握了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车辆控制、系统集成、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中国高铁的生产和出口已具备相当实力,高铁的核心技术优势非常明显,技术输出正是建立高铁国际优势的开始。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高科技产业输出起到引领作用,必将带动一大批高科技产业腾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标准必将引领世界。 第三,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建立国家安全体系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是拥有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和制天权。中国是一个陆权大国,铁路修到那里,国家的意志就通达到那里,国家的安全体系就建构在那里。以高铁为支柱的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将为中国带来一个陆权时代。当“海权”与“陆权”并存时,中国就可以在其全球战略态势上建立起一个对冲的局面。谁制定了未来世界范围内高铁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制,谁就掌握了保障国家安全的“陆地法”。中国高铁“走出去”维系着中国在欧亚地缘政治和全球格局中的地位,维系着边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的重大使命。 第四,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略需要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复苏不均衡,下行风险依然存在。中国的发展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环境。严峻的国际环境迫使我们既要实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又要调整战略,向西、向北、向南发展。谋划中的中国高铁“走出去”,包括三个战略方向:通过俄罗斯进入欧洲的欧亚高铁;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中亚最终到达德国的中亚线;还有从昆明出发,连接东南亚国家,一直抵达新加坡的泛亚铁路。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略需要。 第五,中国高铁“走出去”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百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也是今天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在中国历史上,通过古丝绸之路曾经创造了令世界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和文件昌盛。历史昭示着未来。作为传统陆上贸易强国,中国与西部邻国的贸易主要通过古丝绸之路来实现。然而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并不是通过陆地,而是依靠海洋加入到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中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依靠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促进出口,中国经济重心也向沿海地区转移,为中国经济带来了35年的大发展。高速铁路“走出去”,为中国在未来发展提供了全新广阔的地缘空间,高铁就是升级版的现代丝绸之路。高铁将把中国的商品、产业、装备、文化和思想传播出去,中国高铁将与中国航天、中国海洋深潜等战略高技术一道,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上到底发生了多少次国际产业转移,有人说4次有人说5次,到底是哪5次啊?

1、 第一次浪潮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也是第一个“世界工厂”。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19世纪前70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3到1/2,世界贸易的1/5到1/4。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是英国,目的地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美。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又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使“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先在北美殖民地尔后又在美利坚合众国遇到了肥沃的土壤。到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上大约有200个造铁厂,年产铁约3万吨。超过它的只有英国本土、法国、瑞典和俄国”。正是对这次来自英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美国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美国对英国的产业转移的承接或承接的力度不是足够大,那么,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时间就要推迟,产生的影响力就要大大缩水。美国以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为历史前提,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技术基础,才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当之为愧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的第二个“世界工厂”。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一次变迁。

2、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美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美国之所以将国内的部分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首先是处于冷战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决定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日本和德国曾经给美国以及其他国家造成过莫大的生命和财产伤害,但冷战格局形成之后,日本成为东亚地区两大阵营的前沿阵地,原联邦德国成为欧洲两大阵营的前沿阵地。对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支持,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其次是美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与前两次科技革命对产业影响不同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各国产业的主要影响,不是产业的互补,二是产业之间的替代,即新产业的诞生。具有替代关系的新产业的诞生,决定了伴随科技革命的,必然是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是传统产业为新产业的发展让路。最后,原联邦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大量承接美国的产业转移,还因为它们具有工业化的历史基础(尤其是人才基础)。战争虽然摧毁了两个战败国的有形设施,但是,曾经培养起来的人才、积淀下来的工业文明,为原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从战争的创伤中迅速恢复和发展保留了火种。另外,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所带来的“特需经济”加快了美国对日本的产业转移。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巨大,原联邦德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建成了第三个“世界工厂”。也可以说,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二次变迁。

3、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区域在东亚地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是由日本主导的,日本成为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主要的产业输出国,而东亚“四小龙”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持续时间大约20年。20世纪7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日本为了应对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和日元汇率升值的影响,选择了一条对外投资、重构国内产业结构的国际产业转移道路。在这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中,日本产业向外转移经历了三次小高峰。第一次小高峰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等轻纺产业,向外转移的目的是确立资本密集型的钢铁、化工、汽车、机械等产业在国内的主导地位,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是东亚“四小龙”。第二次小高峰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转移的产业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化工和造船等,转移的目的地仍然是东亚“四小龙”。第三次小高峰发生在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转移的产业不再局限于在国内完全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扩展到包括汽车、电子等在内的已 经实现了技术标准化的资本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目的地既有东亚“四小龙”,也有东盟四国和中国内地,更有美国等发达国家。由日本所推动的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也是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引领了东亚崛起的“雁阵飞翔”。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日本在这一“雁阵”中,无疑处于“雁首”的地位。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催生了东亚“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奇迹。

4、 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至现在。这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之所以独立于前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是因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转移的目的地等方面和前次产业转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具备新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输出地,不仅有日本,而且有东亚“四小龙”,还有美国。产业承接地既有东盟四国,但主要是中国内地地区。在此次转移中,东亚“四小龙”起到了二传手的作用。东亚“四小龙”通过承接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加上原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很快成为东亚地区崛起的一个经济发展群体性明星。但“四小龙”在经济发展中很快就面临着境内市场狭小与生产能力扩张之间的矛盾、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与企业追求更多利润的矛盾、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瓶颈的矛盾。这三大矛盾的存在,催生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东亚“四小龙”在将其产业转移到菲律宾等国家的同时,也将很大一部分外移产业转移到中国内地地区。中国内地地区是第 5 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除了对东亚“四小龙”产业的承接,中国内地地区还以其广大的市场还吸引了日本、美国和欧洲的大量投资,中国内地地区的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也可以说,对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国际地位。

如今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中国高铁正在以它独有的魅力向世界展示着什么?

不久前,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了一则新闻,京沪高铁正式启动A股上市工作。

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连接着中国版图上两座非常重要的城市。它于2011年正式开通后,北京到上海的车程,从原来的近10小时一下子缩短到了5小时。

高铁被认为是中国“新四大发明”之首,从2008年我国第一条高铁开通到2018年底,中国高铁总里程数已经达到了2.9万公里,超过全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

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高铁项目却是铁定亏损的投资黑洞。

可这一次,京沪高铁的业绩数据却让人大吃一惊,原来高铁也可以如此赚钱。

京沪高铁仅运行了短短三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到2017年,它的利润高达127.16亿元,算下来平均每天要赚近3500万。按照每年1.8亿人次的客运量来算,平均每张票就能赚70.7元。

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一,京沪高铁为什么这么赚钱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客观原因,京沪高铁途经之地,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从人口来看,京沪高铁途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和上海,这七个省市的人口加起来约3.8亿,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4,超过了美国的总人口。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北京和上海是中国的两大超级城市;江苏省和山东省的GDP总量位列全国第二和第三,仅次于广东省;而河北和安徽的GDP总量分别排在第九和第十三。

也就是说,京沪高铁连接了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沿线区域的GDP约占全国的40%。

在这样的客观条件支持下,京沪高铁从开通以来,已经运送旅客9.4亿次,客座率高达80%。

然后是产业创新,高铁除了是“开得更快一点的火车”,还是一种全新的消费场景。而京沪高铁满足了人们的各种商务、生活、旅行需求,因而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如果京沪高铁上市,它可持续的盈利增长空间在哪里呢?难道是不断上涨票价吗?

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对标一家全球同类企业——JR东日本。

日本铁路公司(JR)曾经是日本亏损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但在1987年分割民营化之后,旗下多家公司却成为了“利润奶牛”。其中,以JR东日本的表现最为突出。

根据2018年世界500强数据,JR东日本公司的营业收入超过了266亿美元,利润超过了26亿美元,净利率高达9亿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经济意义:

第一,“高铁外交”开启中国外交的3.0时代

“高铁外交”作为国家新名片,它是技术集成、产业配套、重大装备、国际融资、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协调等的综合能力的表现,标志中国外交开始走上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发展道路,开启了中国外交的3.0时代。

第二,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高铁的生产和出口已具备相当实力,高铁的核心技术优势非常明显,技术输出正是建立高铁国际优势的开始。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高科技产业输出起到引领作用,必将带动一大批高科技产业腾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标准必将引领世界。

第三,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中国是一个陆权大国,铁路修到那里,国家的意志就通达到那里,国家的安全体系就建构在那里。以高铁为支柱的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将为中国带来一个陆权时代。当“海权”与“陆权”并存时,中国就可以在其全球战略态势上建立起一个对冲的局面。谁制定了未来世界范围内高铁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制,谁就掌握了保障国家安全的“陆地法”。中国高铁“走出去”维系着中国在欧亚地缘政治和全球格局中的地位,维系着边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的重大使命。

第四,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略需要

我们曾经以向东发展的海洋战略,希望加入全球经济循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重大装备的出口。严峻的国际环境迫使我们既要坚持以上海自贸区为新起点,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又要调整战略,向西、向北、向南发展。谋划中的中国高铁“走出去”,包括三个战略方向:通过俄罗斯进入欧洲的欧亚高铁;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中亚最终到达德国的中亚线;还有从昆明出发,连接东南亚国家,一直抵达新加坡的泛亚铁路。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略需要。

关于《中国科技出口》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