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运维管理的系统

2022-09-12 21:08:27 IT技术网 互联网
浏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提供运维管理的系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系统的维护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 2、IT运维的管理现状
  • 3、数据中心运维管理制度
  • 4、数据库运维管理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 5、下面哪一个不是系统运行维护阶段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
  • 6、如何提升IT运维管理效率

系统的维护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有四项主要工作内容:计算机及其网络维护管理;公司维涛系统的维护;公司邮箱的监管和电话的软硬件故障的处理,还有会前投影机、电脑的连接、设备的检查工作。

具体如下:

一、计算机及其网络维护管理方面的工作

工作内容:此项工作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的维护、管理,并保证计算机及相关网络产品的正常工作,计算机上软件的安装及维护,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防止机器及整个网络被病毒攻击,以及计算机相关产品,例如打印机,复印机的日常故障维护及共享设置等。

二、公司维涛系统的维护

工作内容:协助完成每天的销售数据上传,远程帮助重新安装电脑系统的客户恢复维涛系统,对客户不懂的地方进行指导。

三、邮箱的监管和电话的软硬件故障的处理,还有会前投影机、电脑的连接、设备的检查工作公司邮箱的监管工作。

IT运维的管理现状

伴着IT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IT建设和IT运维同时成为了企业效率的加速器。同时,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运维已成为了各行各业单位,尤其是信息服务部门普遍头痛的事情。本文以下内容总结几个头痛的主要因子,拿出来供大家参考指导,并接下来的系列课题中会对针对这些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

现状一:IT运维人员成本偏高

据专业调查,大多数CIO表示最关心的是IT运维成本过高。原因是在过去的5年中,很多企业都实施了很多IT系统,使得IT运行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难管理。同时,其中有50%的受访CIO认为IT运维成本过高的一个原因是IT运维的自动化做得还不够好,依靠手工流程来管理,不但使到运维效率不高,而且人力成本更是花费惊人。

同时,另一家国际知名调查机构Gartner调查发现,在IT运维成本中,源自技术或产品(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等)成本其实只占20%,而流程维护成本占40%,运维人员成本占40%。流程维护成本包括日常维护、变更管理、测试成本等;人员成本包括训练、教育、人员流失、招聘成本等。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流程维护”类和“运维人员”两者都与软性方面的成本相关非常紧密。而且三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备注:C类成本的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B和D类。

现状二:处在“救火式”的IT运维控制

国内在IT运维过程中,IT员工大多数只是处在被动低效率手工救火的状态,只有当事件已经发生并已造成业务影响时才能发现和着手处理。这种被动“救火”会导致:①.IT运维人员终日忙碌,IT运维人员日常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处理一些简单重复的问题;②IT运维本身质量很难提高;③再加上故障预警机制的不完善,往往是故障发生后或报警后才会进行处理,不但事倍功半而且故障还常常会出现恶性连锁反应;④IT部门和业务部门对IT运维的服务满意度都不高。

现状三:简单的自动化程度起了“反作用”

尽管IT运维管理的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实际上很多IT运维人员并没有真正解脱出来,主要原因是自动化不高而导致的。技术虽然能够获取IT设备、服务器、网络流量,甚至数据库的警告信息,但成千上万条警告信息堆积在一起根本没法判断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还有,许多企业的更新管理绝大多数工作都是手工操作的。即使一个简单的系统变更或更新往往都需要运维人员逐一登录每台设备进行手工变更,当设备数量达至成百上千时,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而这样的变更和检查操作在IT运维中往往每天都在进行,占用了大量的运维资源。因此,实现运维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对企业来说已迫在眉睫。

就如图中一样,所有信息(杂乱)都从各个地方被收集到了这个圆圈(容量不变)里面,信息进去后不能主动流出来。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这个圆圈容器装满后会爆破,或者是溢出来;圆圈的运行速度会慢慢降下来,从而导致信息输入的速度也会变慢。

现状四:本是同家兄弟,却不经常来往

这个问题主要是发生在拥有许多子公司的企业,每个子公司的系统都是独立的,下面主要以国内银行业为例。以前国内的银行业没有搞集中建设,每家银行的各个地方分行都单独建设和维护自己的核心业务系统,都各自配备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

同时在运行维护方面,对故障的解决,完全依靠运行维护部门的工程师的上门服务。不管问题大小,工程师都要来回去现场解决。遇到一些技术难度大的问题,如果工程师的水平高,处理起来就快;如果水平低,甚至花上几个小时,可能也解决不了。

虽然国内银行业的IT运行维护管理水平,有点接近国外80年代末90年代初银行业的水平,银行IT结构上都采用了大集中模式。从硬件设备上来看,国内银行不比别人差,甚至还有些领先,但IT运维管理还没达到国外当时的水平,尤其是呼叫中心、客户服务方面。”

结束语

从上面三个现状来看,主要是有关软性方面的。的确如此,国内借着近十几年高速发展,硬件方面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某些方面的水平甚至是超过了国外的水平,并且IT硬件的生产厂商也是出现了很多与国外厂商同等秀舞的水平,如华为、中兴等。但是往往是硬件易学,知识技巧难寻。这不仅与国内教育环境有关外,还与知识经验的继承有关。

管理要动态匹配业务需求

IT部门还会经常联合HR、法务等部门一起做跨部门的沟通,面对的对象是各部门的管理层,让他们理解企业的IT策略。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制度

数据中心作为IT服务的物理载体,客户对IT服务实时性、安全性、可靠性等的要求最终将内化为对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的要求。数据中心运维对象涉及种类比较多,从供配电设施到IT设备、到应用系统、到各类人员,这无疑要求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应能适应所有的管理对象。如果该数据中心要通过一些专业认证,或为一些特殊行业提供IT服务,其运维管理必须符合相关标准与行业规范。以下列举了部分运维管理方面的要求。

1.运维管理服务化的要求

随着客户对IT系统依赖程度的增加,数据中心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客户的业务、市场甚至是公司形象等。由于信息系统宕机导致企业一天遭受数千万元的损失,甚至被监管机构处罚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个变化使得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逐渐浮出水面,数据中心运维管理团队已从原来的机房管理者演变成了IT服务的提供者。如何定义数据中心工作与服务的关系,如何建立与客户之间的服务水平协议,如何快速地支持客户业务的IT服务需求,如何规划好IT系统建设更好地为业务部门提供发展的动力等,均成为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规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管理制度体系化的要求

数据中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对其运维管理也是近年才兴起的一门学科。因此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制度主要靠运维人员利用以往的经验,并总结数据中心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这样的管理制度能满足一定的管理要求,但由于没有一个标准的指导,而且在搭建初期主要遵循从下而上的方式,从而导致整个制度的体系化不足。这种体系化不足的缺陷会导致企业管理出现零散化,也就是当组织面临一个新的工作或管理要求时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制度,而该制度与原有制度之间的关系则难以进行整合,最终会使管理者无所适从。

3.信息安全的要求

随着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信息的转型,信息对机构来说,已经变得与土地、人力与资金等传统资源同等重要。另外,随着信息面临的威胁逐年增加,如病毒、钓鱼网站、间谍软件、错误操作、越权使用、人员安全等,作为承载客户信息系统运行的数据中心而言,信息安全绝对是其运维管理的重要要求。

4.管理制度测量的要求

随着IT技术应用的广泛和深入,以及精细化管理的提出,量化管理已成为许多成熟企业努力的方向。作为直接支撑IT服务的数据中心来说,也需要导入这种量化的管理方式,用数字来说话。这就要求数据中心在构建运维管理体系时,要考虑将来的测量需求,并在流程中预留这些测量点,最后通过报表、记录的输出,达到对该制度进行测量的要求。

5.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保障用户IT服务的按质提供,该目标又可细分成基础设施的可用性、IT设备的可用性、配置管理的有效性、人员对设备操作的熟练程度、服务商管理的到位程度等多个方面。由于数据中心与制造企业不同,上述服务性的工作毕竟无法像工业产品那样容易衡量质量,而且就算是在检查的时候服务质量是合格的,也无法确保在需要该服务时服务质量也是合格的。因此,如何做好全面的质量管理是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的主要内容。

数据库运维管理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各大公司对自身数据库安全越来越看重,而这其中除了预防外界攻击,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内部运维人员造成的威胁。例如风险操作与误操作,近几年出现过很多因为内部人员导致数据库泄露的恶性事件。在这一领域我个人认为可以去了解一下安华金和的数据库运维管理系统,安华金和在业内的口碑是非常好的,他们的产品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对数据库运维过程进行实时监管,并通过定期的报表对每一阶段进行反馈。安华金和在数据安全行业做了很多年,应该有十几年了,主要专注在这个行业,有一定的案例,建议可以去了解一下。

下面哪一个不是系统运行维护阶段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

机构职责第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架构,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防范和控制信息系统风险。第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认真履行下列信息系统管理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系统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落实银监会相关监管要求;(二)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内部控制规程,明确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并监督落实;(三)负责组织对本机构信息系统风险进行检查、评估、分析,及时向本机构专门委员会和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送相关的管理信息;(四)及时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告本机构发生的重大信息系统事故或突发事件,并按有关预案快速响应;(五)每年经董事会或其他决策机构审查后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送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年度报告;(六)做好本机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七)配合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做好信息系统风险监督检查工作,并按照监管意见进行整改;(八)组织本机构信息系统从业人员进行信息系统有关的业务、技术和安全培训;(九)开展与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相关的其他工作。第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或其他决策机构负责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重大项目和风险监督管理;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或其他负责风险监督的专业委员会应制定信息系统总体策略,统筹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定期评估、报告本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状况,为决策层提供建议,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第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责任人。第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设立信息科技部门,统一负责本机构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和监控,提供日常科技服务和运行技术支持;建立或明确专门信息系统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健全信息系统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并协助业务部门及信息科技部门严格执行,提供相关的监管信息;设立审计部门或专门审计岗位,建立健全信息系统风险审计制度,配备适量的合格人员进行信息系统风险审计。第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与信息系统相关工作的人员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履行信息系统相关岗位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未经岗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经考核不适宜的工作人员,应及时进行调整。第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专业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第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和规范地披露信息系统风险状况。总体风险控制第十四条 总体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策略、制度、机房、软件、硬件、网络、数据、文档等方面影响全局或共有的风险。第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制定明确、持续的风险管理策略,按照信息系统的敏感程度对各个集成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实施有效控制。第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采取措施防范自然灾害、运行环境变化等产生的安全威胁,防止各类突发事故和恶意攻击。第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相关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明确与信息系统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制约机制,实行最小授权。第十八条 在境外设立的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在境内设立的境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防范由于境内外信息系统监管制度差异等造成的跨境风险。第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严格执行国家信息安全相关标准,参照有关国际准则,积极推进信息安全标准化,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第二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信息系统的评估和测试,及时进行修补和更新,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数据中心机房应符合国家有关计算机场地、环境、供配电等技术标准。全国性数据中心至少应达到国家A类机房标准,省域数据中心至少应达到国家B类机房标准,省域以下数据中心至少应达到C类机房标准。数据中心机房应实行严格的门禁管理措施,未经授权不得进入。第二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使用正版软件,加强软件版本管理,优先使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和相关金融产品,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本机构信息化成果。第二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信息系统相关的电子设备的选型、购置、登记、保养、维修、报废等应严格执行相关规程,选用的设备应经过技术论证,测试性能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信息系统所用的服务器等关键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充足的容量和一定的容错特性,并配置适当的备品备件。第二十四条 信息系统的网络应参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设计、建设;网络设备应兼备技术先进性和产品成熟性;网络设备和线路应有冗余备份;严格线路租用合同管理,按照业务和交易流量要求保证传输带宽;建立完善的网管中心,监测和管理通信线路及网络设备,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第二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生产网络与开发测试网络、业务网络与办公网络、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应实施隔离;加强无线网、互联网接入边界控制;使用内容过滤、身份认证、防火墙、病毒防范、入侵检测、漏洞扫描、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有效降低外部攻击、信息泄漏等风险。第二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信息系统加密机、密钥、密码、加解密程序等安全要素的管理,使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密码设备,完善安全要素生成、领取、使用、修改、保管和销毁等环节管理制度。密钥、密码应定期更改。第二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数据采集、存贮、传输、使用、备份、恢复、抽检、清理、销毁等环节的有效管理,不得脱离系统采集加工、传输、存取数据;优化系统和数据库安全设置,严格按授权使用系统和数据库,采用适当的数据加密技术以保护敏感数据的传输和存取,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第二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信息系统配置参数实施严格的安全与保密管理,防止非法生成、变更、泄漏、丢失与破坏。根据敏感程度和用途,确定存取权限、方式和授权使用范围,严格审批和登记手续。第二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制定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评审和修订。省域以下数据中心至少实现数据备份异地保存,省域数据中心至少实现异地数据实时备份,全国性数据中心实现异地灾备。第三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技术文档资料和重要数据的备份管理;技术文档资料和重要数据应保留副本并异地存放,按规定年限保存,调用时应严格授权。信息系统的技术文档资料包括:系统环境说明文件、源程序以及系统研发、运行、维护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技术资料。重要数据包括:交易数据、账务数据、客户数据,以及产生的报表数据等。第三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息系统可能影响客户服务时,应以适当方式告知客户。研发风险控制第三十二条 研发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组织、规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投产等环节产生的风险。第三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研发前应成立项目工作小组,重大项目还应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指定负责人。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检查、监督工作。项目工作小组由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整个项目的开发工作。第三十四条 项目工作小组人员应具备与项目要求相适应的业务经验与专业技术知识,小组负责人需具备组织领导能力,保证信息系统研发质量和进度。第三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部门根据本机构业务发展战略,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产品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信息系统研发项目可行性报告。第三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部门编写项目需求说明书,提出风险控制要求,信息科技部门根据项目需求编制项目功能说明书。第三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部门依据项目功能说明书分别编写项目总体技术框架、项目设计说明书,设计和编码应符合项目功能说明书的要求。第三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独立的测试环境,以保证测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测试至少应包括功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压力测试、验收测试、适应性测试。测试不得直接使用生产数据。第三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部门应根据测试结果修补系统的功能和缺陷,提高系统的整体质量。第四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应根据职责范围分别编写操作说明书、技术应急方案、业务连续性计划、投产计划、应急回退计划,并进行演练。第四十一条 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文档资料应经相关部门、人员的签字确认并归档保存。第四十二条 项目验收应出具由相关负责人签字的项目验收报告,验收不合格不得投产使用。第五章 运行维护风险控制第四十三条 运行维护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操作管理、变更管理、机房管理和事件管理等环节产生的风险。第四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应实行职责分离,运行人员应实行专职,不得由其他人员兼任。运行人员应按操作规程巡检和操作。维护人员应按授权和维护规程要求对生产状态的软硬件、数据进行维护,除应急外,其他维护应在非工作时间进行。第四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运行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制定详细的运行值班操作表,包括规定巡检时间,操作范围、内容、办法、命令以及负责人员等信息;(二)提供常见和简便的操作菜单或命令,如信息系统的启动或停止、运行日志的查询等;(三)提供机房环境、设备使用、网络运行、系统运行等监控信息;(四)记录运行值班过程中所有现象、操作过程等信息。第四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维护应符合以下要求:(一)除对信息系统设备和系统环境的维护外,对软件或数据的维护必须通过特定的应用程序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数据应通过柜员终端,不得对数据库进行直接操作;(二)具备各种详细的日志信息,包括交易日志和审计日志等,以便维护和审计;(三)提供维护的统计和报表打印功能。第四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变更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制订严密的变更处理流程,明确变更控制中各岗位的职责,并遵循流程实施控制和管理;变更前应明确应急和回退方案,无授权不得进行变更操作;(二)根据变更需求、变更方案、变更内容核实清单等相关文档审核变更的正确性、安全性和合法性;(三)应采用软件工具精确判断变更的真实位置和内容,形成变更内容核实清单,实现真实、有效、全面的检验;(四)软件版本变更后应保留初始版本和所有历史版本,保留所有历史的变更内容核实清单。第四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息系统投产后一定时期内,应组织对系统的后评价,并根据评价及时对系统功能进行调整和优化。第四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机房环境设施实行日常巡检,明确信息系统及机房环境设施出现故障时的应急处理流程和预案,有实时交易服务的数据中心应实行24小时值班。第五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实行事件报告制度,发生信息系统造成重大经济、声誉损失和重大影响事件,应即时上报并处理,必要时启动应急处理预案。外包风险控制第五十一条 外包风险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等委托给业务合作伙伴或外部技术供应商时形成的风险。第五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进行信息系统外包时,应根据风险控制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外包的原则和范围,认真分析和评估外包存在的潜在风险,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第五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外包承包方评估机制,充分审查、评估承包方的经营状况、财务实力、诚信历史、安全资质、技术服务能力和实际风险控制与责任承担水平,并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评估工作可委托经国家相应监管部门认定资质,具有相关专业经验的独立机构完成。第五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与承包方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规定承包方在安全、保密、知识产权方面的义务和责任。第五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外包服务对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将其纳入总体安全策略和风险控制之中。第五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外包风险评估与监测程序,审慎管理外包产生的风险,提高本机构对外包管理的能力。第五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外包风险管理应当符合风险管理标准和策略,并应建立针对外包风险的应急计划。第五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与外包承包方建立有效的联络、沟通和信息交流机制,并制定在意外情况下能够实现承包方的顺利变更,保证外包服务不间断的应急预案。第五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敏感的信息系统,以及其他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客户隐私数据的管理与传递等内容进行外包时,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符合银监会的有关规定,经过董事会或其他决策机构批准,并在实施外包前报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和法律法规规定需要报告的机构备案。

如何提升IT运维管理效率

这个其实就是说的有效监控、监管你的IT设备资源,IT应用的问题。下面的只重点说一下个人对服务器与服务器应用进行有效监管,其实,下面这个软件对网络设备、机房环境等IT运维同样有效,只是有其它的模块里。

我今天想说的是,你们服务器硬件都配置好后,怎么来监管你们家的服务器的,而且个人觉得服务器购置的时候,供应商那个亲热,与你以后的服务器运行维护的孤独冷清就如今年的天气,春夏秋冬,让你找不到北。

 服务器我们装好了系统,运行应用后,就开始把我们的小心肝挂上了地雷线。什么时候CPU持续过高、内存占用太多,磁盘空间又不够了,系统又有日志报错,网卡流量太多,还在狂发包,数据库死锁,中间件又连不上,网站服务崩了,ERP报错运行不了,存储访问不了,一大堆千奇百怪的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引爆从而带来老板的质询与质疑之声,也许中间还夹杂着同事的轻声抱怨,那时的我,表现机会与想死的风险齐飞。

 可是一台服务器运维中这样,两台服务器又那样,特别是虚拟机构建的应用服务问题更多,十台,二十台,甚至更多的服务器与应用,你一个人管理的过来吗。疲惫与不定时的加班电话让我们这么有责任心的网管员的身体活在催魂的惊恐之中。

 这些如何解决,如何有效监管服务器与服务器上的应用,你是一台一台地装上远程工具去远程查看,还是不定时去突击察看一下,还是每个早上上班下班都必备检查一遍,还是出了问题再查看,反正我有时还还得这个厂区跑那外厂区的机房中坐镇坚守半天,可这些基础、繁琐、重复的工作让我们的日常时间不堪重负。如何有效监管,记得我一直强调的是有效,

方法:工具软件

名称:WeADMIN ITOSS

功能:实时监管服务器的ping值,端口、URL、CPU、内存、磁盘、进程、服务、网卡、目录、系统事件日志、Syslog、SNMP Trap等等,监管的数据如返回值、读写速度、使用率、占用率、利用率、使用空间、剩余空间、物理设备的写入滞后时间、数据传输、接收速度。如陈列卡的I/O速率、传输速率等,数据库的性能参数,状态数值,死锁、连接数、缓冲池、游标数、事务数,空间量等等,邮件服务器的队列、发送状态,接收传输字节数、登陆时间等等,网站服务器的往返时间、文件大小、下载速率、流量情况等等。我这里只列举了部分的功能监管的部分参数。

经验:它针对各种应用有各种应用的监控机制和作为我们网管人员必须查看的一些状态参数等。这些信息非常基础,是我们资深高管级查找问题的关键数据与参考数据。也许如磁盘空间不够,它不能帮我们去自动增加空间,不能实实在在做那些我们具体解决的工作,但感觉它在帮我们每天对这个服务器与应用进行察看,检查,记录并综合来显示给我们看,我们可以分析一个时间段的趋势,判断问题所在,当然,智能的地方在于这些参数达到我们设定的阀值或者默认的经验值,就会给我们来告警,其一省去了我们每天的重复繁琐的采集状态数据的工作,其二借助数据我们综合分析服务器与应用的性能与问题所在,其三,达到警介值,发出告警,不会让我们平时没有觉察的情况下服务器与应用崩了我们才知道,再去瞄,已经为时晚了,只有重建,重恢复,重......,最重要的意义,我个人觉得,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影响重大,至少,当我们最悲观的时候,它是我们面对质疑的神色进行辨解的证据,当然,我们工作不是为了去辨解委屈,用于分析解决才是王道,才会赢得价值的尊重,又跑了题,最大的贡献是我可以全盘掌握网管应该了解的服务器与应用的性能与实时状态,心里有了底,知己知彼,心不会忐忑,不会两眼一摸黑,不会慌乱,方便快捷找到症结,永除后患。说了很多,不知有没有看懂,总的来说就是在我们孤单的运维过程中,对服务器与服务器应用中的清晰明了,全在我的掌心掌控之中,逃不出五指山,这就是有效,不能了解何谓心明,不能掌控何谓有效。

我用的这个版本是不要付任何费用的,好像没有任何限制

上面是两张效果图

关于《提供运维管理的系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