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当选上海市委书记是怎么回事?

2022-06-28 23:02:29 IT技术网 互联网
浏览
摘要:

新华通讯社昆明市6月27日电(新闻记者岳扬扬)新修订的体育法前不久施行,在其中,保证体育课不占用、在学校每日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等条文,充分体现了提升青少年体质、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国家信念。

2018-05-02 11:44 | 富贵门微信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

“上海要怎么样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上海拿什么参与全球竞争”,是李强思考最多的两大问题。“面向未来,必须对上海发展进行再审视、再明确、再提升。”

4月28日,“五一”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刚率领上海市代表团结束对云南学习考察的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当天下午回到上海后,接连出席了两场重要活动: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随后又会见了全市劳模先进代表。

到4月29日,李强在上海工作已满半年。2017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大闭幕第4天,刚刚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他由江苏省委书记调任上海,执掌这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我将始终保持‘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敬畏之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牢记为民宗旨、坚持勤政实干。”李强在当天上午召开的上海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作任职发言时说。

对于上海,中央寄予厚望。2013年3月,曾在上海工作过的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希望上海的同志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深入探索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此后4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他每次下上海团时,都强调了“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这一战略定位。

去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批复提出,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上海用自己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不断给全国以启示,以至成为全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窗口、一面旗帜。”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李强说。

他表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上海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全体同志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历史担当,始终瞄准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各项目标任务,不断开辟上海发展的新境界”。

笔者注意到,自履新以来,“上海要怎么样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和“10年、20年后,上海拿什么全球参与竞争”是李强思考最多的两大问题。“面向未来,上海要当好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指示要求,对上海发展进行再审视、再明确、再提升。”他曾表示。

如今半年已过,李强给这座雄踞长江入海口的东方大都市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要怎么样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甫一履新上海,李强的行程满满。

2017年10月30日,也就是履新后的第二天,他便前往党的一大会址所在地——黄浦区五里桥街道调研基层党建工作,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11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后的次日,他先后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和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研究部署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贯彻工作。

11月3日,他率队瞻仰了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和中共四大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铭记奋斗历程。“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面对新时代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强化使命担当,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上海应有的更大贡献。”李强说。

2017年11月3日,在李强领誓下,上海市领导同党员代表一起重温入党誓词

11月8日,他正式开启对上海市情的“把脉之旅”,首站选择在了在改革开放史上具有标杆和样本意义的浦东新区。“浦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李强在调研时说,要充分认识浦东在全局、大局中的特殊位置,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找到实践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着力点、发力点,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再出发,以更大的责任担当、更好的精神状态当好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为上海乃至全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笔者注意到,自此之后,“改革开放再出发”成为李强口中的“高频词”。显然,在改革开放即将迎来40周年之际,如何推动身为中国最大工商业城市的上海再出发,是这位曾亲历了“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改革开放全过程并担任过浙江省长的新主政者思考的重要命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是中国经济“中流砥柱”的上海,是一座因改革开放而重新振兴的城市。上世纪80年代,由于在改革开放各个领域的步伐上都落后一拍,这个被称为“中国计划经济堡垒”的共和国“长子”转身艰难,经济增长幅度持续低于全国水平,工业和财政收入滑到谷底,一度引发了“上海沉沦”的担忧。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掀开了上海开埠以来最为壮观的景象。“浦东奇迹”使上海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棋局中,从“后卫”跃升为“前锋”,进而再度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龙头。

据上观新闻客户端报道,李强多次在不同场合提醒上海干部想一想,这座因改革开放而成就的城市,“要怎么样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今年1月2日,新年的首个工作日,李强调研了上海的改革开放工作,并主持召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座谈会。

在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之时,将新年的第一场活动主题定为“改革开放”,李强释放的信号不言而喻。

“上海有今天的发展,依靠的是改革开放,下一步发展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他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指示要求,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做深做透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以优异成绩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

与此同时,以李强的此次调研为起点,上海拉开了为期一年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当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大调研的序幕。

对这场规模空前的大调研,李强要求,应当始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既要问需,也要问计”。“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他说。上观新闻客户端评论认为,对上海来说,2018年,“再出发”之年,也是“大调研”之年。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正需要一次极具改革精神的大调研来形成共识与合力。

1月27日,在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闭幕大会上,李强再次表示,我们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重要指示,拿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勇气和行动,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

“‘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小平同志当年讲的这句话曾经振聋发聩。现在,我们不能因为日子比较好过、发展的压力似乎没那么大,而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也不能因为改革攻坚的难度大、开放提升的要求高,而产生等一等、拖一拖的想法。”他说,40年改革开放把上海带上了新高度,而此时,推进改革开放“不能有‘中场休息’,也不能搞‘技术暂停’”,“必须清醒看到无论深化改革还是扩大开放,都有机遇的窗口期,有的甚至稍纵即逝,错失了一个机遇,往往带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被动”。

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具有特殊地位的浦东新区无疑是重中之重。为上海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经济总量的浦东,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和试验田,更是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等“五个中心”的主战场,而设在这里的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业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名片”。

对浦东,李强重视有加。在去年11月8日首次调研时,他分别走访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行政服务中心、张江国际创新港,听取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情况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建设的汇报,希望浦东“勇当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标杆”和“当好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

2017年11月8日,李强调研浦东新区

今年1月23日,他在上海两会期间参加浦东新区代表团全团审议说,“浦东要始终保持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力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不能因此而满足懈怠,失去前进的动力,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永不满足的精神状态迎接未来挑战,“改革开放再出发,浦东要率先再出发”。

2月13日,他赴浦东张江就加快科创中心建设进行调研。他指出,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指示要求,集聚更多一流大科学设施、高水平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提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场效应”,推动更多体现国家战略的重大科技布局,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4月18日,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之际,李强再赴浦东新区调研。“浦东是靠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发展起来的,”他说,浦东要勇当新时代改革开放新标杆,站在新一轮对外开放最前沿,奏响深化改革攻坚最强音,争当改革开放实干家、开拓者,“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浦东要坚持开放为先,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被上海视为“再出发”的另一张王牌,是将于今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个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是党中央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今年我国的四大主场外交活动之一。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专门推介进口博览会,称它“不是一般性的会展,而是中国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

在今年初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首场调研中,李强专程来到位于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察看有关场馆使用和改造安排,了解进口博览会各项筹备和配套保障工作进展。他说,深化开放合作,关键要做深做精一批功能性载体平台,做出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今年重点是和商务部等一同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充分发挥其作为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重要载体作用。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4月17日,上海召开“决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0天全市动员大会”。会上,李强全面阐述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之于中国尤其是上海的重大意义,并对办好博览会提出具体要求。

“举办进口博览会是我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升上海新一轮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提升上海城市整体形象的重大契机。”他强调,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上海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举全市之力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确保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取得圆满成功。

营商环境的“革命性再造”:用公务员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去年10月31日,世界银行发布《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这份自2004年起开始发布的权威年度报告,从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缴纳税款、获得信贷等10个维度,对全球190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了评估和排名。

所谓营商环境,是指做生意的容易程度,其重点在于监管环境是有利于推动商业活动抑或抑制商业活动。作为世界银行对中国内地营商环境评价的样本城市之一,权重高达55%的上海部分指标稍显尴尬:开办企业包括7个环节,需耗时22天;施工许可全过程审批涉及的环节多达23个,耗时279天、成本7.6%;新设企业获得电力平均时间145天,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仅列第98位。

上海的营商环境如何,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内地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排名中的位置,也关乎着中国参与新一轮的全球竞争。2017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研究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扩大对外开放问题。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时要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笔者注意到,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恰好发布于李强调任上海后的第3天,而优化营商环境也是他主政上海后,在经济领域力推的第一件大事。在履新的一个月内,他密集调研了浦东、徐汇、松江、杨浦、嘉定等区,每到一处,“企业怎么发展”和“政府如何作为”是他非常关注的两大问题。

“企业是市场主体,促进转型、提升能级,关键是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他表示,要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下功夫,千方百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千方百计降低创新创业成本。

去年11月24日,李强主持召开十一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这是他履新上海之后的首次市委深改组会议。此次会议听取了上海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关工作汇报。会议指出,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上海面向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深入了解市场主体的“痛点”,找准工作切入点,切实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精准度,通过制度创新,充分激发社会活力,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和软实力。

12月1日,针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李强又专门进行了调研。他强调,营商环境是重要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要把制度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在“放管服”改革上下更大功夫,着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2017年12月1日,李强调研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他对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放得更彻底、更到位。政府发挥作用,是要“更好”而不是“更多”。二要管得更科学、更高效。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削足适履”,要保持一种包容审慎的态度,帮助他们成长壮大。三要服务更精准、更贴心。政府要千方百计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用公务员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企业的“发展指数”。

推进“放管服”改革尤其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是李强在浙江和江苏任职期间就高度重视的工作,而作为“强调政府部门和机关干部要像店员接待客人那样服务好企业和基层,建设服务型政府”形象表达的“店小二”一词,亦从起源地浙江流传于江苏。“现在区域竞争已从拼资源、拼优惠向比环境、比服务转变,”他曾表示,“谁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上的力度大、效果好,谁就可能推动发展赢得新优势。”

在就任浙江省长伊始,李强着手抓的第一件事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他希望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纵向撬动政府自身改革,横向撬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与民间活力的‘加法’”。

之后,这项工作逐渐被完善为“四张清单一张网”,即行政权力清单、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政府责任清单和浙江政务服务网,它们分别从限制政府权力、赋予市场自由、减少微观干预、打造阳光政务、强化政府责任等5个维度,搭建起政府履职的基本制度框架,勾勒出浙江推进政府自身改革的“路线图”,成为了浙江推行简政放权的代名词。

2014年6月25日,时任浙江省长李强点击开通政务服务网

担任江苏省委书记时,李强将“不见面审批(服务)”作为“放管服”改革的重中之重,要求政府工作人员甘当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店小二”,使其“不推一扇门,不见一个人,办成所有事”,并力争实现“3550”目标——企业3个工作日内注册开业、5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权证、5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

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业已成为江苏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去年12月上旬,李强率领上海市党政代表团赴安徽、江苏、浙江学习考察时,便专程前往江苏“不见面审批(服务)”的总枢纽——江苏政务服务中心“取经”。

经过近2个月的精心准备和谋划,2017年12月22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这是李强履新后,上海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的第一个专题推进会。在这个被李强称为“超规格会议”的大会上,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优化上海营商环境的系统思考和构想,直言“上海的营商环境非得有一种‘革命性的再造’”。

“上海能有今天的成就,关键一条就是抓住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着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赢得了发展先机。”李强从全球、国内以及上海自身发展三个层面分析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他指出,进入新时代,上海肩负新的使命,也面临新的竞争,“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唯有拿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才能赢得新优势、掌握主动权”。要切实增强紧迫感,着眼于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为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增强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必须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不断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他提出,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已有强项要更强更优;短板弱项要提升补齐;特色亮点要打响品牌。

“政府是制度供给的主体,实现制度供给新突破,最关键的是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对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李强强调,该放的权要放得更彻底、更到位,把经济管理权放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把社会管理权放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该管的要管得更科学、更到位、更高效,以事中事后监管为原则,事前审批为特例;服务要更精准、更贴心,政府公务员要强化服务意识,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有好的环境,项目自然会来;环境不好,企业来了也要跑掉。”他说。

此次会议公布了《上海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主要内容。该方案从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市场运行秩序、创新创业环境、政府经济治理水平、法治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了力度空前的30项改革任务,目标是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把上海打造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争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此轮上海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作为具体抓手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成为最亮眼的大招。

所谓“一网通办”,即指政府面向市场主体和市民的服务事项做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并逐步实现协同服务、一网通办、全市通办。今年3月23日,李强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门听取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工作方案和组建市大数据中心相关情况的汇报。他把“一网通办”称作上海需要全力打响的“政务服务品牌”,以此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

重构上海发展战略优势:“10年、20年后,上海拿什么参与全球竞争?”

2017年12月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的第二天,上海举行全市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据上观新闻报道,李强专门要求与会者“看远一点”,想一想“10年、20年后,上海拿什么参与全球竞争?”

之后,在多个重要场合,他反复提及这个话题。李强的这一发问,被媒体冠之以“新时代上海之问”。

“上海之问”背后,是这座以“追求卓越”为城市精神的国际化大都市对未来发展的自我再审视。一方面,在全国的发展格局中,上海地位特殊,肩负着重大任务和使命。李强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其使命不只体现在自身发展的水平上,更重要的是服务全国大局,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

另一方面,随着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加剧,身为“标兵”的上海与“追兵”的差距正逐渐缩小,有些领域甚至已被超越。以GDP为例,2017年,上海GDP突破3万亿元,在中国城市方阵中位居首位,但增速6.9%的比较优势却并不算突出。同时,在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活力、创新能力、民营经济等方面,上海亦存在不少隐忧。从去年底起,以上述短板为论据,探讨和反思上海发展路径与前景的文章在网上时有出现。

笔者注意到,对于网上关于上海的议论,李强颇为关注,他至少在3个不同的场合进行了回应。“这体现了人们对上海的关心和期盼。”他说。

他特别谈到:“大家都在讨论上海有没有BAT,阿里巴巴全球也就只有一个,感叹这个不如去发现和培养成长性好的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让产业政策、人才政策更多关注这些优秀企业。”

李强的这番态度,体现了他一贯的务实作风。在他看来,上海无需也不应该有过多不必要的纠结,当务之急是瞄准未来的优势,及时奋起、精准发力。

面积6340.5平方公里的上海,资源禀赋分殊,16个下辖区各有各的长项。李强在赴各区调研“把脉”时,“立足优势”和“突出特色”是他强调最多的两大关键词。“不要什么都做。一个区域的发展,要从最有条件、最有优势的领域入手,不断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增强竞争力。”他说,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

2017年12月11日至12日,李强主持召开上海市委学习讨论会。在这个上海市委时隔两年再度召开的务虚会上,履新1个半月的李强第一次集中、系统地就上海的全局和发展取向提出构想。

2017年12月11日至12日上午,中共上海市委举行学习讨论会

“要牢记上海发展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深刻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李强说,面向未来,上海要当好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指示要求,对上海发展进行再审视、再明确、再提升。

他提醒,上海需要“把过去已经取得的成绩作为奋发进取的起点”,“远没有到躺在太阳底下休闲的时候”。“我们应该有压力。”他说,特别在网络时代,优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稍不留神,既有的优势就会弱化、就会失去,甚至变成发展的包袱”。

李强表示,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必须构筑具有强力支撑作用、难以被人取代的战略优势,重点是“四大优势”,即彰显功能优势、增创先发优势、打造品牌优势、厚植人才优势。

“构筑战略优势,既要长远谋划,作出长期努力,更要立足当前下功夫,尽快打响上海品牌。”李强说,一是打响“上海服务”品牌,提高服务经济能级,增强经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三是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重大机遇,把上海建成人人向往的购物天堂;四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用好用足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上海的宝贵资源,大力发展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

对于排在上海“优势再造”首位的功能优势,李强力推的第一项工作是长三角一体化,并在上海组建了旨在完善长三角合作常态长效体制机制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长三角一体化如果不能实现,上海建成‘五个中心’、建设卓越全球城市也就无从谈起。”曾先后在浙江、江苏工作,深谙长三角兄弟省市各自优势与特色的他表示。

已跻身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其所涵盖的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等三省一市,地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亿,分别占全国的1/26和1/6,经济总量19.5万亿元,占到全国的近1/4。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和上海市委书记时,就高度重视长三角一体化,赴中央工作后,他对此依然念兹在兹,明确要求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

在履新之初,“长三角一体化”即已进入李强的施政视野。他赴与江浙接壤的上海郊区松江、嘉定等地调研时,就要求当地更好发挥区位优势,在长三角协同发展上要有新作为。

去年12月6日至7日,为与兄弟省市共同谋划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文章,他率领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在2天内密集访问了安徽、江苏、浙江3省,这是他履新之后,首次开启赴外省的“学习考察之旅”。“上海同安徽、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兄弟省市联系紧密,合作基础扎实,合作潜力巨大,愿与各地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入探讨、凝聚共识、拿出举措,不断将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向深入。”李强说。

2017年12月6日至7日,李强率上海市党政代表团赴皖苏浙学习考察。这是代表团在南京考察江苏政务服务中心

今年1月24日,在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发挥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专题会议上,李强围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怎么看、怎么干、近期做些什么等3个方面,向委员作了详细介绍。

“区域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群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体化发展理应成为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李强表示,要充分认识上海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加强区域协同,增强全球要素配置能力离不开区域协同发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向全面深化的阶段。

3月6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李强再次释放长三角一体化的重磅信号。“我们将通过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他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说。

而对“四大战略优势”中压轴的人才优势,上海亦在当下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中“放大招”,冀望以人才优势引领上海竞争优势。

今年3月23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形势,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支撑。”李强说,“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3天后,上海召开人才工作大会,发布了意在形成对全球高峰人才的“磁吸效应”、打造“人才梦之队”的《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上观新闻客户端的报道称,冠之以“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的,这还是历史首次。此前,类似规格的全市性“人才工作会议”,也是隔多年才召开一次,上一次是在2010年。

2018年3月26日,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举行

会上,在将近80分钟的讲话中,已在多个场合不吝表达对人才极度渴求的李强对引才、用才、留才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

“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李强说,抓人才是上海构筑战略优势、打造战略品牌、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一选择和最优路径,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让上海成为天下英才最向往的地方之一。

“上海的发展,从来都是靠人才。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有什么样的未来。”李强表示,上海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渴求人才,特别是卓越人才。他坦言,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态势,“上海的同志不能不以为然,认为‘不是上海稀罕人才,而是人才稀罕上海’。”

李强表示,上海“必须有引才聚才的强烈危机感和紧迫感,推出‘动真格’的举措”;各级官员都应当具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一把手”们更应对此树立足够的重视,“寻觅人才要求贤若渴,错失人才要有切肤之痛”。

针对被李强称为“构筑战略优势构想落地的梯子”的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等“四大品牌”,4月2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推进大会,并在会前印发《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4个专项三年行动计划。

李强指出,“打响品牌”四个字,“打”就是要有措施、有行动,“响”就是要在国内外叫得响,“品”就是要质量高、品质好,“牌”就是要有竞争力、影响力。

城市品质再塑:城市要有温度,有绣花式的管理

位于上海徐汇区淮海中路1842-1858号、犹如一艘军舰样式的武康大楼,是上海极富传奇色彩的著名地标建筑之一。它原名诺曼底公寓,始建于1924年,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匈牙利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大楼底层采用骑楼样式,外观为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郑君里、王文娟等沪上文艺界名流,都曾在这里居住过。

今年初,这栋大楼成了上海媒体报道的热点,不过并非因为它的历史底蕴,而是因为其密如蛛网的架空线。当时,李强在一次讲话中说,“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但杂乱的架空电线、不锈钢防盗窗、外挂空调机、路边各式立杆,使许多优秀建筑“很难让人阅读”。他专门提及武康大楼,说自己做过观察:这栋知名历史建筑要找到一面不被电线杆、架空线、空调外机遮挡的立面,已经很难了。

武康大楼

武康大楼的例子,折射出了城市管理中“绣花功夫”的重要性,尤其对上海这样的全国乃至全球聚焦的超级明星城市来说。上海不仅是中国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它在2017年末,常住人口达2418.33万人,城市人口位居全国第一。地铁运营总里程666公里,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地铁第一城,平均每个工作日约1100万人流动于地铁轻轨。

从主政省域到执掌直辖市,如何治理超大城市,是李强长考的一个课题。笔者注意到,他在履新之初,即已给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2017年11月14日,他在赴徐汇区调研时说,要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持续用力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突出短板问题,大力推进城市智能化服务管理。次日,李强主持召开他上任后的第一次区、大口党委书记季度工作会议。会上,他划出了当前工作的重点,其中之一是高度重视做好超大城市的安全工作。

“城市安全是必须时时放在心上、紧紧抓在手里的工作。”他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把防范工作做在前面,把责任真正落下去。工作要做到全覆盖,前提是摸清底数。他要求各区、各部门要认真开展一次大排查,把各类风险点和安全隐患的底数弄清楚,把责任分清楚,对于排摸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抓好整改,确保安全监管更加有的放矢。

地铁的安全运行无疑是上海城市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李强在一次会议上特别强调城市运行安全问题时,曾坦言自己“最担心地铁”。他为此在不到2个月内,两次调研轨道交通运行建设情况。在第一次调研时,李强说,超大城市安全是第一位的,必须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安全是‘1’,其他工作是‘0’,没有安全,后面的‘0’再多也无用”。

2017年12月16日,李强调研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行建设情况

对于城市治理,李强给出的另一个答案是“精细化管理”。“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要求。而对城市管理精细化,李强也早有深刻领会和思考。

在他担任江苏省委书记期间,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曾开设了一个“辛苏”专栏,被外界认为是李强有关经济发展观点的阐述。“辛苏”发表过多篇有关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文章,其中一篇题为《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

文中,“辛苏”认为,“城市治理与服务是一门精细活。只有回归城市日常生活,关注细节、重视细节、完善细节,才能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只有精心管理、细致服务,城市才会更显温度,更有吸引力”;“城市治理与服务,要特别强调细节决定成败,舍得下一番绣花的精深功夫”。

履新上海市委书记后,李强赴各区和部门调研,也多次谈及精细化管理问题。“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关注每个细节、关注一草一木,努力把精细化管理做到最好。”他说。

今年1月15日,上海市委、市政府举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实施动员大会。会上,李强说,要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担当,在新的起点充分展示作为排头兵、先行者的创造性,为城市多留一些为人称道的赞叹、不留被人诟病的遗憾。

他表示,唯有城市特色是竞争卓越全球城市不可复制的筹码,上海的特色不仅体现在浦江两岸的摩天大楼上,更体现在十里洋场、万国建筑上,体现在梧桐树下的小洋房、里弄小巷的石库门。要从城市基础设施细节入手,在精细化管理上下绣花功夫,使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更有温度。要加强城市设计,重视城市色彩,让城市少一些钢筋水泥色调,多一些温暖、时尚和富有吸引力的色调。

半个月后的1月31日,针对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上海又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推进大会,公布《关于加强本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要像重视城市建设一样重视现阶段的城市管理,用当年搞城市建设的劲头来抓好精细化管理,使上海这座城市更有温度、更富魅力、更具吸引力。”李强说。

“哪个老百姓早上眼睛一睁开第一句话会问GDP?大家关心的,都是空气好不好,楼下有没有地方买早饭,上班路上堵不堵,地铁挤不挤得上……”李强表示,“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城市治理就不能说是有效的。”他提出,要致力打造高品质生活,让所有工作生活在上海的人们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带来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使上海成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宜居之都。

生于浙江温州、曾先后在浙江和江苏工作的他,在会上特地谈起了苏绣、瓯绣,并以其中的针法和窍门来类比城市管理的“三心一针”——要有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要像绣花般用好一根针。

“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必须下绣花功夫,‘绣’出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品牌。”他说,细节决定成败,城市服务管理必须在细微处见功夫、见质量、见情怀,“这远比多造几栋楼来得重要”。

除了城市管理,乡村治理亦是李强高度关注的问题。

在上海,郊区乡村面积占陆域总面积约85%,绿地面积占了全市大头,不仅承担着生态屏障功能,也是城市的农产品“供给站”:全市每天90%的绿叶菜、70%的鲜奶和20%的水产品,以及饮用水和市区河道,均来自郊区。李强在赴松江、崇明、青浦、奉贤等郊区调研时表示,郊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要着眼大局、立足优势、突出重点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2018年2月22日,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李强调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去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部署。5天后,李强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他提醒,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要着力凸显乡村特色,不搞简单复制,下决心研究、提炼、展现好上海农村的建筑和文化特色,注重保留历史形成的乡村肌理、水乡韵味,在发展郊区农村特色产业下功夫。

今年4月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会议,全面推进上海乡村振兴工作。在将近1个半小时的讲话里,李强分享了他对乡村振兴的所思所悟。

他再次强调,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农村要有农村的特色,不能简单复制城市建设形态,“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保护村庄肌理、自然水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枕水而居,体现江南特色”;“要把体现上海乡村文化特色的符号和元素提炼出来,形成村庄规划和农房设计的管控导则,有风貌更要有韵味,有颜值更要有气质,有入眼的景观更要有走心的文化”。

“乡村振兴事关上海城市发展全局,是上海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的价值。”李强说,上海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正是有了乡村的滋养,城市才能生生不息、持续发展。

半年前履新上海时,李强曾如此表达心声:“我将在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上,紧紧依靠市委班子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为遵循,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推动上海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决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上海的殷切期望,决不辜负历史和人民对上海的美好期待。”

从“改革高地”浙江,到“开放高地”江苏,再到“改革开放排头兵”上海;从以“壮观天下无”的大潮名扬天下的钱塘江畔,到万里长江奔腾入海最后一程的扬子江边,再到海阔天空的太平洋西岸黄金中心地带,施政足迹辗转于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的李强,所带来的江浙两省“特色基因”,正与上海这座承载着中央厚望和重托的城市“本土基因”,发生着令人期待的“化学反应”。

(原标题《主政半年,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如何“再塑上海”》,原作者常正尚。编辑计晟捷)